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公司要闻

以实力塑电建品牌

发布日期: 2025 - 11 - 04    作者: 高天旭 吴岷    字号:[ ]

长江奔涌,昼夜不息。在皖南大地与黄金水道交汇之处,一座现代化电厂巍然矗立,银灰色的主厂房在晨曦中熠熠生辉。这里,是国家能源集团神皖池州电厂二期2×660MW燃煤发电机组扩建工程现场——一个曾被滩涂与荒草覆盖的角落,如今已崛起为清洁、高效、智慧的能源新地标。

从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到机组成功并网,从梅雨连绵的泥泞基坑到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圆满收官,600多个日夜的奋战,不仅建成了一座电厂,更锻造了一支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新时代电建铁军。他们以“国之大者”的担当、“毫厘必较”的匠心和“敢为人先”的锐气,在长江之畔点亮了一束属于中国电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光。

“河北工程公司的实力的确很强,在池州首秀,就上演了‘一曲好戏’,池州二期4号机组可以说是国能的一座电站丰碑,也兑现了贵公司当初响当当的承诺,对你们在建设期间的迎难而上、服务一流和精湛的专业水平表示由衷感谢……”业主方领导及监理在机组移交仪式上高兴地说道。

目标导向织就“精工密码”

目标导向是成功之母。2023年7月,公司开始承建池州电厂2台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,这是首次进军皖南市场,同台竞技的是实力雄厚的中国能建集团安徽电建二公司,河北工程人心里很清楚,“这第一仗能否打赢?过程中打得怎么样?”对后续在该区域的市场拓展至关重要。项目建设之初,公司就定下了决心,一定要把池州项目建设成为“十年内无法逾越的标杆”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如何在“首秀地”树起中国电建的品牌,展现中国电建的核心竞争力?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在项目建设前期就进行了严谨、细致的高起点策划。

“我们是电建铁军,又来自工匠李春的故乡,一定要用工匠精神来激励自己,在皖南‘马头墙’的产出地展示河北工匠的水平,与兄弟单位在同台竞技中进一步提升河北工程人的实力。”项目经理常锋在开工动员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一座把中国电建logo及赵州桥绘在马头墙上的高高牌坊拔地而起,它时刻在提醒着过往的河北工程人,绝不能忘记自己的决心和目标。

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很骨感。池州二期项目启动之初,便面临地质复杂、工期紧迫、交叉作业密集等多重挑战。面对“硬骨头”,项目团队没有退缩,而是以系统思维破题,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、闭环运行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。

“没有系统的管理,再大的决心也是空谈!”常锋在动员会上的这句话,成为全体建设者的行动共识。由此,“三会三制”管理机制应运而生:每日站班会,聚焦“五分钟抓安全”,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;每周协调会,坚持“两小时解难题”,确保问题不过夜;每月推进会,落实“四小时定全局”,为工程精准把舵定向;这一机制如同精密齿轮,咬合紧密、运转有序,为项目稳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。

更关键的是,项目打破传统“设计归设计、施工归施工”的壁垒,率先推行“设计-施工一体化”协同模式。设计人员提前介入、施工团队前置参与,图纸审查与方案优化同步推进。年轻技术员杨晓辉形象地说:“这就像裁缝量体裁衣,先知体型,再下剪刀,自然合身。”正是这种深度融合,让大量潜在问题在源头化解,大幅减少返工与延误。

 “项目要做一成一,我们一定要以严苛标准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确保池州项目高品质落地,要以卓越的履约实力赢得客户深度信任,只有品质才能铸就信赖。”项目总工于鹏才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着。

质量管理更是严苛到“毫米级”。项目全面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,将每道工序的工艺标准、风险点、成品保护措施全部上墙公示,实现“看图施工、按章操作”。最终,检验批977项、分项工程108项、分部工程5项,合格率全部达到100%。混凝土浇筑一次成优,多次荣获建设单位“质量工艺评比”第一名。

与此同时,智慧工地建设让传统施工焕发数字活力。塔吊防碰撞系统24小时智能预警,环境监测设备实时调控PM2.5,BIM三维建模提前预演施工冲突……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集成,工地有了“智慧大脑”和“千里眼”,管理效率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。

项目的高质量履约,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程支持。领导们多次亲临现场指导,协调资源,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后盾。

智慧大脑点亮“绿色引擎”
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池州二期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,更是一场绿色低碳的实践探索。项目团队坚持“向创新要效益、向技术要空间”,推动多项技术与管理革新落地见效,彰显了公司在高效、清洁燃煤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。

为节约成本、提升效率,团队大胆创新采用锅炉基础共用桩技术,不仅节省钢材200余吨,还减少吊车进场费用20余万元;面对3米深淤泥层,技术人员杨震通过实地勘测,发现废弃灌注桩可再利用作垫层,硬是将换填厚度压缩1米,再省10万元。这些“微创新”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。

在4号机组建设中,项目团队系统总结了以往某些机组的经验教训,成功规避了多项设计与施工缺陷。例如,通过优化锅炉钢架吊装顺序,解决了此前出现的局部应力集中问题;改进汽轮机管道布置,有效减少了运行振动与噪音;升级DCS控制系统逻辑,提升了机组调节精度与响应速度。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4号机组的整体性能与可靠性,也为公司同类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BIM技术的应用更是典范。通过三维建模提前预演,项目团队精准识别并解决钢结构吊装路径冲突、管道碰撞等68处潜在问题,直接缩短工期45天,为后续调试赢得宝贵时间。

更值得称道的是,项目供电标准煤耗低至266克/千瓦时,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,树立了清洁高效燃煤发电的新标杆。同时,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全过程绿色施工,PM2.5、噪声等指标始终优于国家标准,真正做到了“建一座电厂,护一方生态”。

项目部也因此被业主连续三个月评为“安全文明施工第一名”,荣获全场首面流动红旗,并在国家能源局、安徽省政府多次专项检查中获得高度肯定。

红色引擎激活“匠心力量”

池州项目的成功,根植于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——那是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胸怀,是“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”的信念,更是新时代电建人对“国之大者”的忠诚践行。

项目党支部坚持“围绕项目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项目”,创新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,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责任单元,由党员带头攻坚。在锅炉大板梁吊装、汽轮机扣缸等关键节点,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、轮班作业,确保万无一失。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”,在这片热土上,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施工一线。

文化润心,亦是软实力。项目部精心打造文化长廊、京派门楼等文化载体,既展示央企形象,也为职工提供精神家园。其中,以“自强不息、勇于超越”为主题的电建文化长廊,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企业理念与品牌故事,成为项目现场的靓丽名片;融合北方特色与徽派建筑元素的京派门楼与马头墙,则营造出“南北文化汇江南”的独特氛围,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与自豪感。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入选国能池州电厂示范亮点,更在“国资小新”视频号及集团大厅显示屏上轮播展示,获得广泛好评。

同时,项目部积极开展慰问烈士家属、帮扶受灾群众等公益活动,让项目建设者在异乡也能传递温暖、践行社会责任。

“标杆不是靠一个人,而是靠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小事。”这句朴素话语,已成为全体建设者的行动自觉。从生活区晾衣架的角度调整,到办公区网络布线的优化,再到焊缝的平整度控制——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回音。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铸就了项目的卓越品质。

齐心协力铸成“硬核团队”

伟大工程的背后,是一个无坚不摧、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,是一支“人心齐、泰山移”的“硬核团队”,是一个个平凡而坚韧的身影。在池州项目,最动人的不是机械轰鸣,而是一幕幕亲如一家、守望相助、主动担当的温馨场景。正是这至真至纯的亲和力、凝聚力,把所有的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能”,把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都踩在了脚下,在齐心协力的奋斗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。

“这个项目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,但我们还是顺利实现了目标。成功的背后,不单是每个人的技能有多强,而是我们每天有一个‘如家’的氛围,兄弟情深的团队,谁不愿意为‘家’而奋斗呢?我真的很骄傲,我是‘家’里的一员……”综合办负责人沈红亮,说着说着,眼里噙满了泪花。

项目经理常锋不仅是“家长”,更是是团队的“定心丸”。每天清晨,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,从锅炉钢架到汽机平台,巡场的脚步精准而坚定。一次暴雨突袭,凌晨三点,他第一个冲进工地检查排水系统,工装湿透,却笑着对赶来同事说:“这不就凉快了吗?”——一句朴实话语,道出电建人苦中作乐的乐观与担当。火电机组的管道振动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,他组织专题攻坚,连续三昼夜比对数据、调整方案,最终通过加装阻尼器与优化支吊架布局,彻底解决了顽疾。“问题不过夜,责任不推诿”,是他扎根现场的铁律,也是项目高效推进的底气。

项目总工于鹏才的“25天传奇”,至今被工友们津津乐道。从接到调令到抵达现场,他仅用24小时完成跨省交接。六月梅雨季,40℃高温夹杂连绵阴雨,基坑内万余方淤泥翻涌如沼。他带领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反复勘测,工装一天换两套,汗水在雨靴里积成小水洼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他们硬是25天追平了早进场半月的A标段进度。当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浇筑,监理总监激动地说:“你们创造了‘池州速度’!”

土建专业大学生王龙杰,是于鹏才的“亲传弟子”。基础混凝土浇筑期间,他连续18小时守在基坑边,对照配合比一遍遍调整坍落度。深夜困倦时,就着安全帽坐一会儿,手里还攥着已经翻皱的施工日志。于鹏才巡视时看见,默默递上一杯浓茶:“像我当年一样倔。”王龙杰抹了把脸:“师傅说过,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”最终,他负责的区段浇筑体表无一处裂缝,成为全场示范样板。

新来的电气专业大学生申博,用细致回应期待。第一次独立负责电子间电缆敷设,他对照图纸反复核对三百多根线缆,发现编号与实物不符的隐患。深夜的灯光下,他逐一重新标记,手指磨出了水泡,却坚持完成所有校正。“每一根线都连着机组神经,错不得”,这份初出茅庐的执着,让老师傅们也竖起大拇指。

锅炉专业大学生杨展则在钢架丛林中找到舞台。锅炉密封焊接阶段,他主动请缨跟进死角区域。在狭窄空间里,他举着手电半蹲作业,一干就是六小时,出来时全身湿透,却兴奋地汇报:“所有盲区焊口全部探伤检查合格!”常锋拍着他肩膀说:“小伙子,这劲头,像当年的我。”

技术员田彤则用“毫米级”的执着诠释工匠精神。锅炉钢架吊装前,他连续72小时比对数据,配合设计院优化桩基方案。方案通过那一刻,这位年轻人眼含热泪:“于总常说‘要对项目负责、对公司负责’,现在我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。”

质量部老党员侯庆安,是工地上的“质量守护神”。这位有着三十年焊检经验的老专家,总爱揣着放大镜和手电筒,在密密麻麻的管道间穿梭。高压管道焊接检验时,他发现一道焊缝存在细微气孔,立即叫停施工。“气孔虽小,但在高温高压下就是隐患的种子”,他连夜组织整改,亲自示范打磨补焊手法,直到探伤结果显示完美无缺。年轻人问他为何如此严苛,他指着安全帽上的党徽说:“党员焊的每一道缝,都要对得起这枚徽章。”

还有项目经理助理李昆峰的“除夕坚守”。万家团圆夜,他选择留在工地盯守锅炉安装关键节点。远处烟花绚烂,近处焊花飞溅,探照灯下,是一幅特殊的“团圆图”。电话那头,孩子说:“今天晚上的饺子吃是挺好吃的,就是缺了点味道,我真想爸爸了……”

项目部的温暖,也体现在细微之处:高温季节,每位工人收到“防暑降温包”,内含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和一张手写祝福卡;食堂每日熬制绿豆汤,专人送到作业面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关怀,却如春风化雨,凝聚人心、激发干劲。

如今,池州二期电厂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,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正输往千家万户。站在主厂房顶楼远眺,长江浩荡东去,电厂灯火如星河倾泻。这里,有钢铁的冷峻,更有热血的滚烫;有技术的精密,更有初心的纯粹。当第一度电从这里送出,它点亮的不仅是皖南的万家灯火,更是一种精神——在挑战中突破,在坚守中创新,在奉献中传承。这精神,如长江之水,奔流不息;如能源之光,照亮未来。

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