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重点报道

为什么选择我们

—— ——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于都马安风电项目擦亮中国电建品牌

发布日期: 2025 - 04 - 02    作者: 万好,王月娜    字号:[ ]

蓝天白云下,青峦叠翠。当座座风机在高山之巅迎风转动,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江西于都马安风电场发出的“绿电”在于都县的夜色中闪耀光芒,那是每一位参建者汗水的结晶。 

于都马安风电场位于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,海拔千米,山势陡峭、地形复杂。目前机组运行稳定,截至目前已发电4991万度,年发电量可达1.8亿度,可满足当地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,以完美履约擦亮了中国电建品牌。

手绘百张转弯分析图

“每一次把风机成功矗立在高山之巅,都是我无比兴奋和开心的时刻,只有干过风电的人才知道风机上山的艰难。”项目负责人万好现在回想起项目建设时的情景,依然感慨万千。

于都仙下乡四处环山,风电场风机叶片运输成为项目的首道难关。风机叶片运输到山上需要在17.4公里的山路上零失误完成,稍不留神,这个长98米的叶片要通过47处急转弯、12段超14%陡坡,由于山体陡峭,叶片车在山间道路行走,转弯处叶尖便会触碰山体,这就成了叶片运输的“硬伤”。项目技术团队迎难而上,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,他们用无人机测绘地形,手绘上百张转弯分析图,项目部组织运输和道路施工班组及公司相关专家,通过线上线下会议探讨,紧急制定出道路转弯半径及坡度扩修方案,连夜“突击”,硬是为叶片腾出2.4米安全间隙。该项目首支叶片运输耗时28天,后续通过优化路径,最快仅用3天,为公司节约成本达150万元。  

螺蛳粉壳里做道场

在海拔千米的山地风场,面对单台风机平台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严苛条件,传统风机吊装工艺因作业空间受限而难以施展拳脚,项目经理万好发挥青年才智,创新技术攻关,为风机吊装创造有力条件。

项目团队联合风机制造厂商展开技术攻关,创新性地采用“象腿工装”集成化吊装系统,通过模块化组装轮毂与叶片的工艺革新,成功将传统整体吊装工艺的平台占用率降低40%。在5号机位吊装作业中,项目团队展现了精湛的操作技艺,重达百吨的叶轮在距离悬崖边缘仅1.8米的险峻位置完成精准对接,将安装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,创造了山地风电施工的精度标杆。这项被形象誉为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创新工法,不仅破解了狭小空间吊装的技术难题,更通过系统化的工艺优化,为同类高难度山地风电场的设备安装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工程范例,为后续复杂地形风机吊装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让青山更绿 让环境更好

于都马安风电场项目施工过程中,河北工程公司始终秉持“建设绿色智慧工程,成就客户和员工愿望”的企业使命,既要建设绿色风电工程,又要百分百保护生态环境,施工不忘护绿,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担当。

于都风电项目施工期间同步采用“挂网喷播”复绿技术,通过锚杆固定镀锌铁丝网,结合客土喷播机将混有草种、保水剂、营养土的混合料均匀喷射至边坡,形成稳固的植被生长基质。该项生态修复技术有效解决了山地施工后坡面易水土流失的难题,为植被快速恢复提供了技术保障;项目累计完成植被恢复面积3.2万平方米,通过科学配置灌木、草本植物的混合种植方案,使项目区植被恢复率达到92%;曾经裸露的边坡如今已被葱郁的草木覆盖,形成了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绿色生态屏障,植被恢复成效显著;随着植被的恢复,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逐渐恢复;据监测显示,已有野猪、麂子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在项目周边山林,鸟类种群数量较施工前增加了40%,标志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修复,生态系统逐步复苏。

老乡们的“绿色钱包”

于都项目施工过程中用的土建材料采用就地当地取材,施工人员劳动力也是优先使用当地人员,带动当地乡村300多人就业,村民参与复绿施工,日均增收200元。“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能照顾老人孩子,还能为山村的生态环保做点儿贡献,真是一举多得,谢谢河北工程公司”村民王大姐笑着说;项目施工中为运输叶片扩建的17.4公里山路,意外解决了仙下乡3个村庄的出行难题。村民刘大爷说:“以前卖山货靠摩托车,现在卡车能开到我家门口了,谢谢你们,电建师傅厉害!”修路惠民被点赞; 为提升项目团队技术技能,于都项目电气技术负责夏励杰自发组织“夜间技术沙龙”培训课,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参建单位施工人员讲解设备调试要点,累计开展培训6场,覆盖约70人次,“白天干活儿,晚上听夏老师的培训课,我学到不少设备调试方面的技术技能知识,为夏老师点赞。”施工人员小刘开心地说。

解决问题的密码藏在笔记本里

于都项目测量员小宋负责风场的道路路线及地形图复测工作,在蜿蜒起伏的风电山路上,小宋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在晨曦中。他背着全站仪和RTK接收机,每天在平均坡度35度的山地上往返10公里,三个月时间里踏遍了风场所有施工便道;劳保鞋的鞋底早已磨穿,脚掌上的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,可他依然坚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;遇到GPS信号被山体遮挡的路段,他就用标杆配合罗盘进行人工放样,裤腿上总是沾着未干的露水和草籽;当被问及如何记住数百个弯道的坐标时,他笑着拍拍胸脯说“每道弯的拐点坐标都刻在脑子里,就像记住自家孩子的生日一样清楚。”小宋测绘的路线图误差控制在厘米级,为后续项目设备运输开辟了一条条安全通道。

陈佳影是于都风电项目行走的"活档案",在于都风电项目部办公室,技术员小陈的10本工作日志整齐地码放在资料柜。从风电项目桩基施工到设备吊装,从电缆敷设到系统调试,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施工细节,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,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升压站调试攻坚阶段,他通过比对日志中记录的设备运行参数,提前发现了主变中性点避雷器与保护装置的兼容性隐患;通过配合电气专工连续蹲守设备房,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跳闸的设备故障;同事们都说小陈的日志里藏着解决问题的“密码”,而他却腼腆地笑着说“咱们的工程质量就藏在这些细节里,记下来我的心里才踏实”,每天记录施工细节,10本施工日志,陈佳影做到了。

这就是最好的答案

以技术创新破局。从“数字孪生运输”到“象腿工装”,河北工程公司的建设者们拒绝“模板化施工”,每个项目都是定制化解决方案;用生态理念筑基。他们率先将“动态复绿”“渣土再生”写入施工规范,让工程车辙里长出春天;靠铁军精神制胜。手绘百张转弯分析图、修路为民的担当、干好项目护好环境的生态意识……这是一支“关键时刻顶得上,生死关头豁得出,科技施工以信求存”的队伍,项目施工20个月中收到表扬信4封,屡屡在江西于都叫响河北工程公司的名字,擦亮河北工程公司的品牌,这是实力与能力的双向展现,这是“为什么选择河北工程公司”的最好答案。

风起于都,绿电致远。暮色渐沉,风机叶片在晚霞中划出银色弧线,山脚下的于都县城华灯初上,那片璀璨中跃动着我们赋予的光明。回望建设历程,我们忽然读懂“所谓能源革命,不仅是风机与电网的物理连接,更是一群普通人用匠心与热血完成的时代接棒。此刻,我想对所有选择河北工程公司的伙伴说:“当我们谈论风电,我们谈论的是98米叶片劈开山雾的壮美,是那1%的执着;是那一双双磨破的劳保鞋;是那10本厚厚的施工日志......这些瞬间凝结的是河北工程公司的实力,是河北工程人生生不息对电力建设的热爱与执着、是中国电建新能源建设的脊梁。

于都风电项目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河北工程人将继续以青山为卷,以铁塔为笔,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,要继续为河北工程公司代言,更要在祖国山河间书写更多绿色传奇,让中国电建品牌享誉世界全球。

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