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> 资讯中心 > 媒体聚焦

集团公司网:从“能源动脉”到“民生末梢” 央企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

发布日期: 2025 - 04 - 21    作者: 张崇真,苏雯菁    字号:[ ]

今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、云南考察时深刻指出:“我们的工作转向高质量发展,但绝不是说把农村的重要性转掉,农村工作的重点是把脱贫转向乡村全面振兴。”这番话如黄钟大吕,叩击着每个央企人的初心。我们深知:新时代的央企担当,是既要攀登高质量发展的“高原”,更要深耕民生福祉的“沃土”,让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

在黔山秀水间,一座座现代化能源设施拔地而起,它们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动力之源,更是河北工程公司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的生动实践,以元豪电厂、紫云光伏、印江风电三大项目为载体,将央企责任融入乡土肌理——吸引人才“燕归巢”、打通乡村“毛细血管”、架设民生“连心桥”,用扎实行动诠释“建设一个项目,造福一方百姓”的初心。

从“孔雀东南飞”到“春燕衔枝归”

2024年,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陈鑫,用毕业证换取了与家乡山水再续前缘的入场券——他的家距元豪电厂仅两小时车程,同事们总开玩笑说,“陈鑫一脚油门就到家了”。“读书时总想着逃离这里,现在反而觉得回来建设家乡更踏实。”面对亲友“兜兜转转又回乡”的调侃,陈鑫总会想起大学老师和他说的话,“真正的现代化,是让人才根系深扎乡土。”

下了班,陈鑫总喜欢和同事一起到电厂南边小吃街的“钱姐牛肉粉”吃饭。自从电厂开建,钱姐和家人租了这个几十平米的小铺子,如今,自家店红火得不像话,她只好再雇人来帮忙。“过去大家都想去外面打工,现在守着电厂,一天下来能卖两百多碗粉。”她指着玻璃柜里摞成小山的碗碟,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。在元豪电厂三公里辐射圈内,像钱姐这样因电厂兴业的家庭已数不清有多少户,他们经营的餐饮店、汽修店、便利店、理发厅串联成微型服务网络,既解决了电厂上千名职工的民生需求,更让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率大幅提升。当“陈鑫”们用专业知识浇筑现代化电厂时,“钱姐”们正用一勺酸汤、一把扳手,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温度。

属地化招工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捧起“新饭碗”,如何让这些“饭碗”端得更稳、更暖,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深层命题。夏毅作为元豪电厂首批贵州属地化招工的大学生,是师傅们眼中勤奋努力的“好苗子”。然而2023年,夏毅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,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在得知夏毅的困难后,分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募捐活动,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短短两天共计筹得善款18000余元。当这笔善款送到夏毅手中,病房走廊里,在母亲面前一直冷静坚强的他红了眼眶。劫波渡尽,夏毅把全部心力倾注在工作上,他主动转任紧缺的汽机专工,白天穿梭工地解决交叉问题,夜晚伏案编制方案,用双倍努力回报企业:“是公司托住了我们全家。”

这背后,是公司构建的“就业+保障”帮扶体系:属地化招工解决就业,大病救助机制抵御风险,专业培养通道锻造人才。当无数个“夏毅”在困境中被守望相助的火光照亮,“一人就业,全家幸福”的美好图景正在黔贵大地铺展。

从“行路难”到“康庄道”

在紫云光伏项目的群山之间,一条6米宽的硬化公路如银链般盘绕,这是项目团队为猫营镇新寨村、大河村、普卡桥村村民铺就的“民生路”。两年前,这里还是“晴天尘土扬,雨季成泥塘”的险途,村民张大爷的耕牛就曾因路面塌陷摔断腿。“真是出门寸步难行啊。”他蹲在修路前的照片前摇头。

项目负责人马腾超在修路工程启动会上强调:“修路既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民生账。如果能为当地的生活带来变化,那我们就是赚了!”项目团队调集数台重型机械昼夜施工,将5公里的颠簸土路升级为了平整、宽阔的混凝土路面。如今,这条焕然一新的道路如同盘活山乡经济的金钥匙,既保障着光伏板运输车队的畅行无阻,更让村民的农耕生活驶入“快车道”。望着满载化肥的农用车轻松驶入田间,大河村王大哥抚摸着方向盘感慨:“往年扛着锄头走陡坡的日子总算到头了。”有了平坦的大路,新鲜的农产品也可以更加便捷地运往附近的菜市和收购点。陈大娘在自家摊位前高兴地说:“你看看我这菜薹,半小时前刚摘的,水灵得很!现在我不用起早贪黑赶山路,菜还更卖得上价了!电建人修的这条路,硬是把山沟沟和好日子串成了线!”

暮色中的道路依然繁忙。运送光伏组件的重卡与拉着土蜂蜜的农用车擦肩而过。车灯下,这条路仿佛仍在生长——它延伸的不仅是地理距离,更丈量着乡村振兴路上每个脚步的温度。

从“天堑阻隔”到“民心相通”

在印江风电项目的坝陀河上,一座跨度54.9米的Krupp型开口式钢桁架桥如钢铁长虹横跨两岸。大桥宽7.1米,桥面净宽5.5米,最大荷载200吨、最大轴重40吨,是由河北工程公司首次负责组织勘察、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的“交钥匙”工程。

该桥梁是印江风电项目设备运输道路的关键点,连接南区和北区两个风场,是制约项目推进的“咽喉要道”,更承载着两岸村民期盼已久的“牵手梦”。家住北岸,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田奶奶记得,过去想要到南岸看望出嫁的姐姐,要绕行20公里的山路,“我要从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,才能见我阿姐一面。”即使后来家里买了车,复杂的山道也让人望而却步。

面对无桥梁施工经验的挑战,河北工程公司组建专业攻坚组,负责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等全过程管理。项目部克服山势陡峭、场地狭小、河水位上涨以及降雨频繁等诸多不利因素,从桩基施工到承台施工再到钢结构施工,全体成员紧密协作、精准协调,确保桥梁使用安全可靠。通过公司两级本部与项目部的共同努力、攻坚克难,2024年10月6日,大桥完成重载检验,满足通车标准,正式通车。不仅为后续北区风机吊装奠定了的坚实基础,更为当地坝陀河两岸村民出行带来了便利。

如今,这座桥日均通行重型设备车50辆、村民摩托车200余次,两岸通勤时间缩短至不到1分钟。桥梁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减少了路程这么简单。北岸村民的工艺品通过物流车直运省城,南岸养殖户的生态猪可当天送达县屠宰场,还有村民开始考虑让自己孩子到对岸的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。更深远的是,建设过程中培养的本地焊工、施工员,已成为后续乡村基建的骨干力量。这座填补公司桥梁业绩空白的工程,同样在深山间架起了“技术传递桥”和“连心幸福桥”。

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